泗州戏

发布时间:2025-07-29 10:46:14 43
通讯员:

春游江淮 | 宿州非遗戏曲“泗州戏”


宿州市泗州戏剧团成立于1950年。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,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,泗州戏与山东柳琴戏、江苏柳琴戏、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,同是由“拉魂腔”发展而来。1957年,主要演员周凤云、王宝莲、徐良志等,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演出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1959年代表安徽省政府慰问团赴新疆、福建前线慰问演出。1975年、1979年、1998年、2003年、2006年又数次晋京汇报演出。

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多年来排演的一些剧目在国家级调演、国际小戏节调演中屡获演出金奖,在省历届汇演、艺术节中都曾荣获演出一等奖。泗州戏在安徽省戏曲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2006年泗州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项目。

 

戏剧

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瑰宝

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

扎根民间土壤最深

绽放最瑰丽的那一朵

安徽的剧种比较多

徽剧、黄梅戏

庐剧、泗州戏等等

今天

就跟着宿宿一起走进泗州戏

感受这优美动听的皖北戏剧

见证非遗的魅力!

你知道吗?泗州戏也叫“拉魂腔”,用当地俗语说“听了拉魂腔,多跑十里也不冤枉”。这很奇怪了,为啥呢?只要一唱戏,它就拉你的魂啊!

在宿州泗县乡间,在社会底层的“草根”百姓之中,拉魂腔的确有着“迷倒众人”的艺术魔力。不少人一听拉魂腔顿觉身心舒畅,有的竟会乐而忘形,沉迷其中,似乎魂儿真的被它拉走了。

起初,以单身艺人串门卖唱的形式进行表演,清代末期,不但能演《雁门关》、《小金锁》、《打干棒》等小戏,还能演《皮秀英四告》等大戏,逐步从农村走进城市。


抗日战争期间,淮北行署多次组织泗州戏艺人集训,先后排演了《劝夫从军》、《送子参军》等现代剧,陈毅、彭雪枫等新四军领导在泗洪时都很爱看泗州戏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,泗洪县境内有家庭班子30多个,名声最响的有李家班、徐步俊班等。1955年,李家班和丁家班合并,成立泗洪县泗州剧团,排演现代剧《小女婿》,首场演出轰动泗洪县。自此,泗州戏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,结束了走村串户的流浪游击演出。

20世纪50年代初,泗州戏首次赴京演出,郭沫若称赞为“它是淮北人民的一朵花”。梅兰芳称赞泗州戏中的“压花场”这一舞蹈动作, 在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中,还不曾看到过,说它是泗州戏的艺术结晶,值得学习。

1965年,泗洪县地方剧团成立。1977年招收的一批新学员,如今多数都在剧团中挑起大梁。

行当

泗州戏擅长于三小戏。所谓三小是指:小旦、小丑、小生三个行当,主要是扮演家庭生活中的小姐、小伙、书生等普通老百姓。

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“压花场”、“小车舞”、“旱船舞”、“花灯舞”、“跑驴”等舞蹈表演形式,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,带有明快活泼、质朴爽朗、刚劲泼辣的特点,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。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,如四台角、旋风式、剪子股、仙鹤走、百马大战、抽梁换柱、燕子拨泥、怀中抱月、凤凰双展翅等,演员必须注意手、眼、腰、腿、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。 

泗州戏剧目题材广泛,既有历史传奇,也有家长里短,代表作品包括:

泗州戏

《三踡寒桥》:讲述孝子寻母故事,唱腔凄美动人,是泗州戏“拉魂腔”的代表作。

《拾棉花》、《走娘家》:生活小戏,以幽默诙谐的表演展现农村生活情趣。

《樊梨花点兵》、《皮秀英四告》:历史题材,融合武打与唱腔,展现家国情怀。

现代创新

《杨八姐闯幽州》、《乡村新曲》:结合现代题材,融入时代元素,拓展观众群体。

 

泗州戏不仅承载了

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

还记录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习俗

在戏剧艺术上的反映

这种深深植根于皖北平原

情感沃土的地方戏

展现了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

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

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

 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