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华戏曲的广袤星空中
宿州坠子戏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
散发着别样的光芒
它带着宿州大地的质朴与热忱
从民间的烟火中走来
诉说着岁月的故事
承载着一方百姓的情感与记忆
坠子戏起源于中国曲艺、戏曲之乡萧县,是在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基础上,经过 “大扬琴”“道情班” 和 “曲艺剧”等阶段发展而成。1942 年,肖县琴书艺人杜庆祥等组成 “大扬琴班”,后李教令、史凤侠等单口坠子艺人加入,音乐增加了单口坠子成分,在李教令倡导下改为 “道情班”,演唱的戏曲即为最早的坠子戏。
1944 年以后,由初步用戏剧形式演出的“大扬琴班”吸收单口坠子的曲调逐渐蜕变而成。坠子戏的曲目丰富多样,有历史传奇、民间故事、爱情佳话等。每一部作品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展现着宿州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。
坠子戏的唱腔朴实、易懂,板式丰富,常用的板式有【平板】【寒板】【慢板】【快板】【垛板】【寒韵】【送板】【摇板】【散板】等。【平板】应用最多,节奏为一板一眼,宜于叙事和抒情;【寒板】以宿州一带的自然哭腔为基础,节奏也是一板一眼,常表现人物忧郁、悲伤情绪;【快板】节奏为有板无眼,善于表现激昂慷慨和热烈欢快的情绪。
文场的主奏乐器是坠胡,形状类似小三弦,共鸣筒蒙以桐木板,其 “揉音” 和 “滑音” 很有特点。另外还配有二胡、高胡、筝、三弦等乐器。打击乐方面,形成坠子戏以后,改用土板鼓和手板,还增加了一套锣鼓,1946 年以后,先后吸收了京剧和其它地方戏的锣鼓点子,能很好地配合表演、烘托剧情。
表演主要依靠唱腔和说白,道白采用宿州的方言,需要上韵时,就在方言的基础上上韵。唱词和曲调紧密结合,高低回旋变化自如。因此观众用“听起来过瘾、带劲”等话来赞赏坠子戏的演唱。
有七字韵、十字韵、三字紧、五字嵌等节奏灵活的长短句,既通俗易懂又富有韵律,能够生动地讲述故事、刻画人物。
一般由单口坠子的 “段子” 改编而成,是在正本戏的前面加演的小戏,如《小菜园》《三姐拜寿》等。这些垫戏有故事、结构紧凑,唱词和曲调都比较固定,剧本多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。
以连台本戏为主,早期基本上是 “活词连台”,由坠子中的 “蔓子”(长篇或中篇)改编,有时在演出场上根据剧情的发展和气氛的需要,进行即兴创作,临时增加或缩减唱词,如《小包公》《张廷秀私访》《七巧案》《李白醉酒》《届公断》等。
在时代的变迁中,宿州坠子戏面临着诸多挑战。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让坠子戏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。但幸运的是,仍有一群热爱坠子戏的人致力于坠子戏的保护和传承,他们通过培养新人、创新剧目、开展演出等方式,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同时,坠子戏也在不断创新。新编的历史剧《千古贤后》、原创小型现代坠子戏《琴缘》等,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坠子戏相结合,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宿州坠子戏
皖北大地上的非遗瑰宝
它承载着历史
连接着未来
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
坠子戏的世界
感受它的独特魅力
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
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
END
添加微信公众号关注最新资讯
添加抖音号关注最新资讯
添加微信视频号关注最新资讯